跳至主要内容

黄泽荣︱最后的诱惑



蜷行而下的血,从指尖一滴滴落地

时间在剧痛和恐惧中喘气
你欲动不能、嘶喊无声
一痉挛
风云骤起、日月无光
苦苦再告诫众生呀众生回头
就以你最殷红最烫热的血作最后的涤洗罢
千山万水万水千山
你都无怨无悔走过
辱笑的人群中更有狠掷向你的石子
你也挨着不让自己倒下
唉,他们真的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你连自己的肉也让他们衔在嘴里了
而此刻已经是最后的最后
痛苦和恐慎也已经麻痹了
微弱的喘气即要跟隔风云静止
唉,再睁开眼睛看最最后的一次罢
俯视间竟是—
竟是匐匍在沙尘的愚昧众生相
向你辱笑
向你掷石
你四肢刹那间挣脱,哑喉嘶喊狂号
很多很多年后
在—条喧哗的窄巷
你携儿带女
跟者提菜篮的妻穿过人群
走回家去

九0年十二月․古晋
九一年一月廿二日发表于《星洲日报》文艺春秋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晨露 │ 风吹吹

今日又是酥烤式的天气。中午过后一如避难,拉上厚厚窗帘,躲在屋里,或坐或立或卧,十分不自在。 菜车来买了一塊豆腐,两棵生菜,一把红苋菜,把上周的报费也结了。 这住宅区订报户少,已没有了往年清晨送报的服务。亏得菜车日日代购,方享得这一份阅报之福。到底是老一代人,那一份捧报在手中的实在,确非耳听新闻或手机上刷读能有的。且施施然,且热茶一杯相陪,何其逍遥。 四月一号中午到,四月二号下午三点又离开。老二与孙女回来,聚何匆匆,却也乐何浓浓。他一号晚上有晚宴,留给了我与孙女二人世界,家饭吃得闹腾,话说个不停。这十六姑娘爱朗朗呵呵笑,我说不行哪,女孩不可这样笑,她笑得更大声,说,我晓得,我是只在你面前放肆呢。 二号我们扫墓,分三处奔走。而后吃了早餐回来。昨睡得迟今晨起得早,都累了,歇息。 午饭就在家里吃。又是熬粥,老二看见咸鱼,说多久没吃了。这简便一顿吃得欢,三代同桌,喜孜孜。眼见孙女对父亲亲暱体贴,又尊敬顺从,我瞄瞄儿子,自觉宽慰。 电动篱笆门前挥手,目送车子缓缓开走,转身入屋,柔柔音乐迎我。 这一人世界,独居日常还贪新鲜,自是一日又一日,且好玩呢。

聪头 │ 地质学

我仿佛一直在寻找的路上 在寒武纪的岩石层里寻找 三叶虫的踪影 在侏罗纪的沉积岩里 寻找恐龙化石 在 第四纪的冲积平原上 寻找 遗失的沙石碎片   凿不开的地壳底下 是炽热的熔岩地幔 满腔热血从火山口喷发却 急速降温 偶有一些自我的地平说 与主流科学相悖 就埋在人探测不了的 地核深渊里   路上不时经历灭绝事件 将该去的不该去的入土为安 残存下来的物种四处逃窜 大地已然不复存在 再顽固的石头也经不起 岁月的风化与摧残 我们终将回归尘土 我只能进入冰河时期 将记忆凝结 爱 也不再蒸发   或许 我并不属于这片大陆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早已暗示我的来历 但我依然会努力 拼凑属于我的 盘古大陆

李景光︱弄汐者拾遗(从北砂追星经验谈起…)

砂拉越星座诗社,顾名思义,就是全砂的文学团体。既然如此,创社半世纪来,如果只有着墨于她在南砂的影响和事迹,似乎有些欠缺, 兹在此抛砖,希望引出更多相关鸿文。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砂拉越有一波文学潮汐,始于南砂,波涛不断,延绵北上覆盖全砂。初中少年如我辈,在学校接受导读的华文文本,除了古文, 就是五四体的白话文了。记得在中二末期,依样画葫芦写了一首五四体文字,被刊在美里日报的 “新风“副刊,篇名忘了,好像关于“路”之类的。总之, 过后对这种文体深不以为然 。不久后, 应该是读中三时, 美里日报就有崭新的副刊 “艺林” 出现,所刊载文章与 “新风” 或更早期的 “新声”(张猶疋/知庸/季人 主导)大异其趣。就是在这副刊里,接触到当时在美里任教职 (1971 至1975) 的星座创社主席方秉达/蓝莹的诗及许多所谓 “现代派” 的文章,这也是与‘星座’ 结缘的開始。说到“艺林”,即 “竹原” 副刊的前身,其间有一段小插曲。 “艺林” 本是 “艺林文娱社” 属下经营的一个副刊,后来才改名为“竹原”, 主编一样还是 蓝冰(锺昇章)。他在刊内大力推荐和介绍砂拉越与西马的现代作品,包括本地的方秉达 (刘贵德),张贵兴(羽裳/纪小如),蓝波等。年少无知的我与另一同学贝南森(晓秋)当时就认定追随“现代”这大潮前进,远离“现实, 还申请进入“艺林文娱社“,并分别获得分发3号及2号会员卡。惜此社在举办一次活动后,据说因技术与财务问题就熄火停工了。1975年初购得温任平编的“大马诗选“,也加强了我们前进的信念。当时我们还不时到在美里日报,向在该处办公的蓝冰交稿及索取错过的“竹原”副刊旧报。 因住在乡区,并不是该报长期订户,时常脱期。蓝冰常提起羽裳,说他写作勤快,交来一大叠文稿,小说,诗和评论都有,一时是刊不完的。但闻其名,见到张贵兴本尊,则是在数十年后,2018年他来古晋时。 贝姓同学有两个兄长,可说是年长一辈的文青。其二哥南图(南杜/晓笛/度人)与张猶疋(季人/知庸), 李佳容及其兄长赣人(李国胜),蔡素玲(素素),陈奕堂(征帆),古惠兰 (皎影),蔡素娇(晓蓁),文声(江敏儒),愚忠(杨炳新)(见“温馨的日子”,1990)…等,有说是“三人七怪”。 他们也就是我读小学时期,出现在美里日报的 “新声“ 副刊基本作者群。高小时期曾订阅的”海豚“杂志也刊载不少这些成员,尤其是知庸的作品, 其